古董书籍收藏指南:深入解析木刻与木口木刻艺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31 15:54:45

我先总结一下,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有:

1、出现时间:木刻早于木口木刻

2、细腻程度:木口木刻好于木刻

3、木料选取:木口木刻为横切面,木刻为纵切面(此为最重要的区别)

接下来,我来具体解释:

1、出现时间:

木刻技法最早起源于中国,世界上现存最早采用木刻技法雕版的图书是唐朝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

图1

之后木刻技术传到欧洲,很快被运用到图书插图领域,如早期摇篮本(欧洲早期活字印刷书籍)的代表——《纽伦堡编年史》里的木刻插图。

《纽伦堡编年史》的作者是德国历史学家哈特曼·谢德尔,他也是最早使用印刷机的制图师,他所著的《纽伦堡编年史》是一部插图丰富的世界史著作。这本书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是早期印刷书籍中编制最完善的书籍之一,同时也是最早出色地将图文混排的书籍。

图2: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馆藏的《纽伦堡编年史》,出版于1493年

图3: 局部放大

木口木刻的出现则是到了18世纪晚期,由英国人托马斯·比维克将木口木刻运用在书籍插图的制作里。他为《英国鸟类史》制作的木口木刻插图,技术臻于完美,充满细节的插图让当时的人瞠目结舌,很多人不相信这是木头雕出来的。《英国鸟类史》的大获成功让比维克家喻户晓,也让木口木刻技法迅速成为英国图书插图产业的主流复印技法,直到20世纪初才宣告结束。

图4: 托马斯·比维克 (1753–1828)

图5: 《英国鸟类史》插图

图6: 《英国鸟类史》插图

2、细腻度:木口木刻好于木刻

在比维克运用木口木刻之前,传统的木版印刷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画面表现一直比较朴素,多为简单的线条图,在表现明暗及色调上力不从心,木口木刻技术的出现使得这种状況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木口木刻使用锋利的刀具在硬木的横截面上进行雕刻,能够达到准确模拟钢笔画效果的地步。

我们对比一下木刻与木口木刻的细腻度

图7: 一只木刻猫,出版时间约为1579年

图8: 1532年出版的《乔叟作品集》,内文插图为木刻版画

在比维克运用木口木刻技术之前,质量较高的图书插图基本是铜版画,但铜版画制造成本高昂,只有少量书能用得起。木口木刻技术出现之后,迅速在图书插图领域里成为取代铜版画的平替。

我们看两个例子,一本是早期的木口木刻插图,一本是鼎盛时期的木口木刻作品。

第一本是1836年的《伊索寓言》,雕刻师是C.Nesbit,他是比维克的徒弟,该版本的风格和比维克非常相似,是早期木口木刻技法的活化石。

图9: Nesbit版《伊索寓言》扉页

早期的木口木刻尺幅非常小,一般都不超过5厘米(图10-图12)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第二本是1883年出版的,内含大量用木口木刻技术复刻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名作,其中一幅是由英国雕刻师J.Cooper根据拉斐尔的名作《圣母的婚礼》复刻的木版画,此时木口木刻技法已经达到顶峰,可以和铜版画以假乱真。

图14:木口木刻复刻的拉斐尔《圣母的婚礼》

图15:拉斐尔的油画原作

图16: 两者细节对比

图17: 高倍镜下的面部细节

图18: 高倍镜下的面部细节

图19

为什么木口木刻在细节表现度高于木刻呢?

原因在于比维克整活出了一个“金刚钻”,他发明了一种用雕刻刀(burin)在木头的横切面雕刻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雕刻出更为细腻的纹路,细节还原度非常高。

图20: 木口木刻的雕刻刀

图21: 手握姿式示意图

图22: 各类不同的雕刻刀

对比一下木刻版画用的刻刀

图23: 木刻刻刀(knife),这个与雕刻刀(burin)是完全不一样的工具

3、木料的选取:木口木刻为横切面,木刻为纵切面

大家看个图就知道了,下图里黑色图示是木口木刻木材的截取,白色图示是木刻木材的截取方式(图24)。

图24

所谓的横切面就是下图的样子。木口木刻选用的木头要求是硬木,一般为黄杨木。

图25: 横切面示意图

图26: 木口木刻雕刻时的示意图

图27: 木口木刻完成品示意图

下图(图28)是纵切的木头版面,可以看出这种版面的面积要比横切面大很多。这也导致木刻版画要比木口木刻版画尺度大(一般情况下)。

图28

图29: 一幅中世纪木刻版画里描绘的木刻艺人

图30: 现存于世的中世纪木刻版画原作,原刻版能保存下来非常难得

图31: 当代艺术家的木刻版画作品,这种是独立艺术品

图32: 当代木刻的细节也做到非常精细了

在实际书籍收藏活动中,木刻与木口木刻并不会分的很清楚(当发展到后期时,两者的技术已经开始交叉混合,难以辨别)。另外需要说明,在目前的语境下,如果单独说木口木刻版画,那么指的是在硬木横切面上雕刻的凸版版画。

到了现当代,无论是木刻还是木口木刻都已经摆脱当初的图像复印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风格,另起炉灶成了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很多人文艺术类的插图/藏书票依旧会选择用木刻/木口木刻技术。

最后欣赏一下19世纪晚期精美的木口木刻插图,这些插图既是辉煌的顶峰也是最后的挽歌,因为再过不到20年,摄影技术就将登堂入室,成为图书插图的新主流了。

感谢阅读。

补充说明:

1、木雕为什么在国内被叫做「木口木刻」?根据我查询的资料显示,这个名字大概率出自鲁迅的《近代木刻选集》,“木版画之用,单幅而外;是作书籍的插图。然则巧致的铜版图术一兴,这就突然中衰,也正是必然之势。惟英国输入铜版术较晚,还在保存旧法,且视此为义务和光荣。1771年,以初用木口雕刻,即所谓“白线雕版法”而出现的,是毕维克(Thomas Bewick)。这新法进入欧洲大陆,又成了木刻复兴的动机”。

2、关于谁发明了木口木刻。比维克并不是首个发明木口木刻的人,在他之前有一位法国雕刻师让·米歇尔·帕皮隆,他在1766年出版了一本书叫《木刻历史与技法》,这本书里第一次提及了用黄杨木横断面雕刻的方法,但从图书收藏角度看,比维克是第一个完善了该技法,并且将其运用在图书插图里并成功推广的雕刻师,所以我们一般认为比维克是木口木刻之父。

用户评论

三年约

哇!我对这些古老的木刻插图真觉得神奇,每一幅都是艺术品啊。我也想开始收集西洋古董书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硬

我一直对西方文化很感兴趣,所以收藏相关的书籍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乐趣。这篇文章介绍了木刻印刷的技术真是太详细了,我以后要多留意看看这些古老的书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日久见人心

收藏木口木刻插图的古董书是一项需要细心品味的爱好,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珍藏级别的作品。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tina

作者介绍了木刻与木雕的基本区别,很清晰易懂!以前我都只是知道木版画和古书的关系,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细节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忘那段似水年华

这些古老的书籍真是一份宝贵文化的遗产啊,收藏这样的木口木刻插图确实能让我们感受历史的厚重感。 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欣赏一下真的作品。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样剩余

这篇文章介绍得很有趣,但我感觉还是缺乏一些实际操作指导,比如如何鉴别真伪和保养书籍等等,这些内容对于想收藏木口木刻的人来说都很重要。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夜晟洛

买了一本带木刻插图的古董书当作纪念品,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它。真的很美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盛开的樱花

我比较喜欢看一些绘画题材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木刻的线条感和质感更能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漫长の人生

我也很喜欢收集古董书籍,不过现在越来越难买到高质量的作品了,价格也炒得 terribly high。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雨后彩虹

我对收藏西洋古董书没有兴趣,毕竟现在印刷技术发达了,想看精美插图就打开电子书就行啦!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为爱放弃

木刻插图真的很有质感,那种复古的风格非常吸引人,我很喜欢看这种带有年代感的书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樱凉

收藏古董书需要很专业的知识才能辨别真伪,很容易被骗子坑哦!建议想要入门的朋友多学习相关知识或咨询专业人士意见。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日倾情

我更喜欢现代的插画风格,木刻这种老式的印刷方法看着有点繁琐,感觉审美有点落后。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到你身边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收集西洋古董书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让你更加了解历史和文化!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古代木刻的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笔都被雕琢得如此完美,体现了艺术家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天下

我从小就喜欢看一些古老的故事,觉得那些古代的插图很有意思,这篇文章让我更想了解它们的背后故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独角戏°

最近朋友给我送了一本书带木刻插图,我还不知道它是西洋古董书呢!看来我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它们的信息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