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品诰命凤冠是皇上赐予高级官员妻子的御赐之物。
明清时期,五品以上官员若功绩超群便有机会得到皇上封赠,称为“诰命”,其妻子也被封为“诰命夫人”,可以佩戴相应品级的凤冠。夫人的品级从夫,例如一品官员的妻子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可佩戴一品诰命凤冠。
“累丝烧蓝镶红宝石蝶恋花纹金步摇”是一件清代的发饰,现藏于上海观复博物馆。
这件步摇的工艺十分繁复精细。“垒丝”也称“累丝”,是用细细的金丝通过盘曲、累积和焊连等方式组成各种图案。在此基础上,它还运用了镶嵌和烧蓝工艺。步摇黄金垒丝的“背景”正中镶嵌了一颗红色的宝石,作为花心,两只烧蓝的蝴蝶在花中飞舞,造型取“蝶恋花”之意,华丽而不失优雅。
步摇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作装饰的物件,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它在顶部挂有珠玉垂饰,走动时会随之摇摆,能增添女性的魅力。其形制与质地在古代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在贵族妇女中,还曾流行过加于冠上的步摇冠,比普通步摇更具富贵豪华之感。
清代匠人在制作工艺上追求极致,这件垒丝烧蓝镶红宝石蝶恋花纹金步摇便是典型代表之一,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也体现出清代贵族妇女的审美。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象牙镂空雕花卉徽章纹折扇。
这是件制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象牙雕勾连纹锦地花卉纹章扇。该扇由26档象牙扇骨组成,通过丝带连缀。扇骨通体镂空,玲珑剔透,薄如蝉翼。大骨镂雕菊花纹,扇面中间的盾形开光中饰有欧洲纹章,小骨以曲线勾连纹为底,疏密有致,贯穿整个扇面,显示出18至19世纪的精湛工艺。
这件扇子不仅是实用的乘凉工具,更是精美的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审美观念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它们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是当时中国外销品中的翘楚,展现了近代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同时,由于涉及象牙制品,如今我们需注意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野生大象等濒危物种。通过在博物馆展示这类文物,人们可以欣赏和了解历史文化的魅力。
它融合了银累丝、鎏金、烧蓝、嵌宝、点翠等多种精细工艺,展示了中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花蝶纹通常象征着美丽、生机与活力,寓意着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寿字纹则直接代表着长寿和幸福的祝愿,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望。
使用银作为主要材质,并通过鎏金、镶嵌宝石等方式增加其华丽感,显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在古代,这类精美的饰品往往是富贵人家或皇室成员所拥有,是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审美观念,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风格和文化特色。
这件银累丝鎏金烧蓝嵌宝点翠花蝶寿字纹项饰现藏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是一件清朝时期的珍贵文物,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它由芙蓉石打造而成,通高17厘米,口径14.9厘米。芙蓉石呈粉红色,且通体布满长短不一、大小相同的天然纹理,整体造型古拙敦厚,雕琢精细。
腹部雕饰对称两组蟠螭和铺首衔环耳,盖顶也雕饰四条小蟠螭。蟠螭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具有龙的威武和虎的勇猛,在古代常被用于各种装饰中。
这种雕刻工艺使盖炉在粉红色的梦幻效果下,既多了几分大气威严的庄重感,又不失龙腾虎跃的气派与灵动。芙蓉石自带粉橘色天然纹理,精致大气又剔透灵动。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的文化内涵丰富,它不仅展示了乾隆时期高超的工艺技术和审美偏好,也体现了当时皇室对祥瑞之物的喜爱。
芙蓉石在我国古代又被叫做“爱情石”,其粉红色的天然纹理使整个盖炉看上去晶莹剔透又仙又美,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去观赏,都会有不一样的美妙意境。
累丝烧蓝镶宝石双龙戏珠金发饰是一种制作精美的清代头饰。
累丝工艺是用细金丝或银丝通过盘曲、累积和焊连来组成各种图案,对工匠的技艺要求极高;烧蓝则是用矿物釉料点烧在金属器物上形成玻璃样彩釉,通常为蓝色,与金银光泽相互映衬,更显华贵;镶宝石是将宝石、珍珠等镶嵌在金银饰品上,以增添其华丽度。
主体为双龙戏珠的图案,两条飞龙生动形象,中间的宝珠更显精致。以黄金为主要材质,再加上镶嵌的各色宝石,使发饰显得尊贵非凡。
双龙戏珠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皇权和尊贵的象征,只有皇室或贵族阶层才能使用这样的图案和装饰,佩戴该发饰的人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力量、祥瑞和皇权,而“珠”通常被认为是宝物或好运的象征。双龙戏珠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富贵绵延等美好祝愿。
它体现了清代时期金工工艺的高超水平,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珍贵遗产,展示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和时尚潮流,其繁复而精致的设计体现了清代社会对华丽、富贵装饰的追求。
这件头饰造型繁复而不繁杂,集黄金垒丝、烧蓝、镶嵌等诸多工艺于一体,古人以巧心和精湛技艺将黄金延展如丝,编织成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发饰,展现出尊贵与华丽,也彰显了当时某位贵妇的身份地位。
嵌绿松石蟠虺纹金柄铁剑是1992年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墓出土的文物,为春秋后期的遗物。
剑为纯金柄,铁质身,有铁茎插入柄内,锋端为柳叶状。其铁刀片和金剑柄分别浇铸,然后用铆钉接头接合。通长35厘米,身长24.6厘米,柄长10.4厘米,肩宽3.7厘米,重量343.6克。上剑首格均为嵌饰料珠的沟槽纹,茎部八菱形,素面。下剑柄饰以勾云状、珠形的绿松石和料器来镶嵌出角、眼的阳线蟠螭纹。首、格各有镂孔,茎两侧由纹饰错落成五对齿状凸起。剑柄整体镂空,以相互交错相连的蟠虺纹(又称“蛇纹”)和饕餮纹装饰,并镶嵌绿松石及料珠等。
它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和审美观念。剑柄上华丽的蟠虺纹、绿松石和料珠镶嵌,展示了高超的装饰技艺和对美的追求,体现出当时贵族的身份和地位象征。同时,金与铁的结合也显示了当时秦人在金属冶铸技术方面的高超水平。
从历史角度看,这把剑的出土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了解当时历史背景和工艺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盖金托玉碗,它是明神宗万历帝定陵的陪葬品,于1956年出土,现藏于明定陵博物馆。
这套金玉组器由玉碗、金碗盖和金托盘三部分组成。玉碗由优质的和田白玉制成,微呈青白色,壁薄如纸。其形状为圆形,敞口,圈足,内外光素,造型与普通的碗相同。金碗盖直口卷沿,与玉碗扣合无缝,盖顶饰一盛开莲花钮,花芯镶有红宝石,盖身錾刻三排蛟龙纹并镂雕波涛纹及水草纹。金托盘为圆形,撇口,盘中央突起一圆形碗座,并饰以如意云纹,盘底錾以龙纹,边沿满饰祥云纹。
此玉碗的具体规格尺寸为:碗高7厘米,直径15.2厘米,圈足径5.9厘米,重337.5克;盖高8.5厘米,口径15.7厘米,重148克;托盘高1.6厘米,口径20.3厘米,底径16.7厘米,重325克。
从其质料及形制来看,它可能不是一般的饮食器皿,据推测,或许是万历帝生前饮参类水汁等滋补品的用具。
这件金盖金托玉碗材质名贵,造型别致,其玉作工艺和金属工艺均可称巧夺天工。金盖及托盘纹饰满密,玉碗光素无纹,两者相互配合,金白相间,相得益彰,充满宫廷气息。
元代玻璃莲花托盏是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国宝级文物。
这套托盏包括盏和托各一件,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通体为半透明普蓝色,呈七瓣莲花形;托盘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其盏与托相得益彰,仿若一朵盛开的蓝莲花,亦被简称为“蓝莲盏”。
该托盏于1999年出土于定西市漳县汪世显家族墓。汪氏家族是金元以来陇右(指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域)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
这件文物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
真珠舍利宝幢是一件北宋时期的国宝级佛教文物,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它于1978年4月12日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被发现。宝幢通高122.6厘米,是用珍珠、水晶、玛瑙等佛家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子的容器,发现之初被放置于两层木函之中。
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优美、选材名贵、工艺精巧,制作者综合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
它的须弥座、供养人、云海、须弥山、云头、天王、天女、护法天神、漆龛、木雕趺坐佛祖像等结合了多种漆器综合技艺,代表了苏州当时高超的漆器工艺,体现了宋代漆艺的最高水平。同时,其综合了当时木雕、漆艺、玉雕、金银细工等专业技术的顶尖水平,用了约4万颗珍珠,凝聚了许多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
答: 中国的古代文物非常丰富多彩,从青铜器到玉器,再到瓷器和绘画,每一件都是艺术瑰宝。其中,像青铜器上的精美的纹饰、玉器的细腻光滑、陶瓷上釉彩的绚丽色彩以及绘画中的笔墨运用等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工匠的技艺精湛和审美眼光高远。
6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我觉得很多文物都值得欣赏,比如敦煌的壁画,展现了佛教文化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或者像汉朝的翡翠白玉器,雕刻细腻,图案精美,体现出当时贵族的生活和观念。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物的艺术价值高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165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老祖宗的审美观注重和谐统一、自然朴素,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们认为美来自于自然的规律,强调材质本身的美感和手工技艺的精湛程度。从很多文物都能看到这种追求,比如汉代的白瓷器,以其纯净的白色呈现出一种内敛典雅之美;又或者唐朝的青铜器,线条流畅,比例协调,展现出坚固厚重与神采威武的结合。
190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除此之外,老祖宗的审美观还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很多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让人们在欣赏美感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底蕴。
34 人赞同了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