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密林里,夜色渐浓。白日里吸饱了阳光的漆树,浆体满满。
入夜,漆农穿梭于漆林间,开始收漆。一刀刀间,乳白的汁液流下,与月光相映照,净洁无比。这些主要长在掸邦山区的漆树,流出的漆浆本为稻草色,与空气接触后,则渐渐转为黑色。
这神奇的漆浆,是制作漆器的重要涂料,它们赋予漆器光滑的表面,也赋予了这些器物抵挡岁月流逝的铠甲。
堆满漆器的工作室
Tips: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国汉朝时期,中国的漆器从云南一带传入缅甸,11世纪初传入蒲甘,在14世纪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18世纪达到巅峰。
见证时光流传千年
用竹篾编织器皿,做成可以上漆的胎体
东南亚最早的漆器遗址就是在缅甸发现的。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国汉朝时期,中国的漆器从云南一带传入缅甸,11 世纪初传入蒲甘,在 14 世纪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18 世纪达到巅峰。蒲甘至今仍是缅甸最大也是最主要的漆器重镇,当地工匠在 1924 年成立政府漆器学校栽培人才,至今,每1000 个缅甸人之中,就有 1 个以漆器维生。
缅甸人制作漆器 摄影:Laura
缅甸漆艺应用范围极广,精致的工艺品以宗教用品与皇室用品为起源,如供佛、供僧用的漆盒,以及僧侣每天早上托钵时使用的钵,或是屏风、瓮、花瓶、盆碟、瓢、盘、杯盏、乐器、橱柜等器物,有的雕饰极精,有的朴素亮泽,依使用场合所需的礼仪而定。
在漆盒上雕刻图案
如今,缅甸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漆器。缅甸人家,不论是家境殷实的,还是家境一般的,餐具多用漆器。他们认为,用漆器的碗吃饭,饭更香;用漆器水杯喝水,水更清凉。这些碗具的图案简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或是简单几笔勾勒的佛教符号,或是细雕一角的自然风光,将寻常的小菜装点得多了几分生活情趣,佛国的诗意生活,就在这一碗一碟中。
而且,随着年青一代设计师的加入,缅甸漆器有了更多的现代化气息,用漆器工艺制成项链、手链、耳环等首饰,不仅独具个性,且美丽大方,深受年轻人的青睐。
缅甸漆器
绝美的漆器是可以让人“怦然心动”的。
一位曾去过缅甸深度游的旅行者曾说起他与缅甸漆器的美好初见。“在茵莱湖小村庄一家古董店内,我看见了该店的镇店之宝——一件高耸佛塔状,呈茜红色的古漆器,至少两三百年了,几经岁月洗礼,漆面刻画的佛教人物故事图案已褪色,纹理斑驳,但色泽素雅耐看,令我想起《古诗十九首》的‘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怦然心动的感觉油然而生。”
繁琐工艺造就绝美精品
欲制成精美的漆器,需经过繁琐复杂的工序,一些漆器艺术品的制作工序甚至多达 18 道以上。漆器是集体作业,通常是流水线手工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首先,工匠们把采集而来的竹子削成薄片,厚薄有度、韧性十足。其次,用竹篾编织各种形态的器皿,做成可以上漆的胎体。不管是精致小巧的首饰或是碗具、勺、盆,还是体积庞大的花瓶和屏风,它们的胎体都主要由竹篾手工编织而成。缅甸盛产竹子,尤其是钦敦河畔的竹林茂盛,漆器工匠就地取材,根据不同物品的需要选用不同的竹篾,或青或黄,非常讲究,自有匠人的隐秘门道。
用竹篾编织器皿,做成可以上漆的胎体
胎体编织完成后,就是上漆。缅甸漆器主要色彩为红、黄、绿色,底色多为红和黑色。还有一种是黑底上金漆,显得高贵。有颜色的漆料加入其他纯天然成分,从中国来的朱砂、掸邦的雄黄,结合二者而得绿色,蓝色来自印度的靛蓝。对工匠来说,如何获得合适的颜色,尤其是红与橙色,颜色组合配方历代相传,秘而不宣。
给胎体上漆
上漆后,就是阴干。因生漆的特性是不能日晒、不能烘烤,只能在阴凉潮湿的空间中慢慢阴干,因此,阴干这一步骤一般都在地下室进行。一件漆器的制程快则数月,慢则数年,需要的时间与人力成本极为高昂。
阴干后就是打磨再漆,这道工序至少重复三四次,而且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接下来就是在器皿制作图案,手艺高超的匠人们会在器皿上绘画,或是雕刻很细的花纹、制作镀金花纹。最后,洗擦器皿使其光亮,完成最后工序。
制作缅甸漆器
经过如此繁琐工序,方可得绝美艺术精品。
坚守的手工匠人
坚守缅甸漆器这项伟大的传统手艺的,大多是当地人,也有来自异国他乡的艺术家。来自乌克兰的艺术家维罗妮卡•格瑞森科(Veronica Gritsenko)就是其中之一。20年前,维罗妮卡在乌克兰偶遇一位缅甸僧人,这位缅甸僧人向她介绍了缅甸神秘又悠久的文化,在这些文化的吸引下,维罗妮卡来到缅甸,而这次的到来,亦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她说:“我爱上了缅甸,我觉得我属于这个国家。
缅甸漆器手艺人
于是,维罗妮卡决定留下来,为缅甸漆器做些什么。2000 年,维罗妮卡在蒲甘创办了黑象漆器工作坊(BLACK ELEPHANT LACQUER)。她以自己的现代艺术理念入手,以缅甸漆器传统的制作方法和材料为基础,结合生命关怀的人文信仰,将漆器手工艺上升到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维罗妮卡 • 格瑞森科创作了一系列以缅甸印多吉湖本土动物为特色的漆器,与大多数缅甸漆器的民族图案不同,维罗妮卡所展示的漆器多是以湖上莲荷、穿山甲、鹳鸟等特色的动物、植物和自然为装饰图案。印多吉湖是缅甸最大的淡水湖,栖息着赤颈鹤、鹈鹕和鹳等 100 多种鸟类,湖周围的森林也是熊、云豹等多种动物的栖息地,而这里的山区居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穿着传统的服装,居住在传统的高脚茅屋里。这里质朴、传统的生活,成为嘈杂世界里难觅的净土,而手工慢做的漆器,更是让这里有着一种吸引人的静美。
缅甸漆器手艺人
轻抚那些制作精良的缅甸漆器,你可以感受到漆器本身微凉的坚韧感,以及刻纹手感的温润,也许,这就是那独一无二的匠心蕴意所在吧。
用户评论
这个标题听起来很有趣,我想了解一下缅甸的漆器是如何成为普通家庭的一部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缅甸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真的值得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对亚洲国家的传统艺术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的手工艺。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我了解更多关于缅甸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种将艺术品融入日常生活的做法非常赞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缅甸的手工艺品真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样的移民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这些传统的工艺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感觉非常好。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相信这样的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各地的民众来说都是有益的。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喜欢这样的故事,它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希望更多的国家和民族能像缅甸一样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这篇标题中的“惊艳时光”,这让我想起了许多美丽的记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提到缅甸,我就想起那些精美的漆器。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想尝试一下自己制作一些类似的手工艺品。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真的想去缅甸看看这些美丽的漆器。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移民真的很棒,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缅甸的文化。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的方式。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故事,它让我更加了解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缅甸的艺术和文化。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为缅甸的传统艺术感到骄傲。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期待着能够亲手触摸和使用这些美丽的手工艺品。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