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于1999年10月落成开馆。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2016年12月1日起,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因改扩建闭馆。 2017年10月28日,由国家投资6.6亿元实施的馆改扩建工程奠基动工。目前还在进行第二阶段施工中。不过可以在网上通过数字展厅免费参观。
西藏博物馆展厅由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文化四大部分组成。展示的文物有:历朝历代的各种质地的佛、菩萨造像;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以及历代中央政府颁给大活佛的金印、金瓶掣签仪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签;五彩纷呈的唐卡画;以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陶器、乐器、法器、工艺品等。展出有一千多件精品文物。
西藏博物馆国宝级文物有很多,我认为最珍贵的要数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了。
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
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尺寸:长42厘米,宽7厘米。质地:树叶 时代:11-12世纪(中原北宋到南宋初期),共191页。
页面分为两种,一种为素面经文无彩色图案;另一种在经文间配有彩色图案,这些彩色图案是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的,有佛祖、度母等佛像,在这些彩绘图案的两旁又饰以两列佛像或四座彩绘佛塔,每座佛塔的颜色、形状各不相同。页面两端也有彩绘纹饰。《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属大乘佛教佛语部般若系佛典,主要是佛祖,以及和弟子的对话。“般若”意为“智慧”,“波罗”指“到达彼岸”,“蜜多”意为无极。《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大意为“通过大智慧,到达超脱世俗困苦彼岸的根本途径”。
这部《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是在北宋至南宋初期,用8世纪从古印度传来的梵文版本刻写的。它制作精美、书写工整,保存完好。虽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绘制的图案依然色彩艳丽,页面平整如新,树叶纹理也清晰依旧。由于采用了古印度和我国传统制作贝叶经的技术,因而保证了此贝叶经不干裂、不卷曲,也不虫蛀、霉变,使之成为了今天保存完好的稀世珍宝。是研究古代印度史、尤其是早期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被称为“佛教熊猫中的熊猫”。
贝叶经是用特殊的铁簪子把佛教经文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贝多罗树又称多罗树,形状很像棕榈树。生长在、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热带国家。由于这种树的叶子呈宽大的扇形,所以在造纸术没有产生前,这些国家的人们在贝多罗树的叶子上书写文字和作画。自2500年前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后,南亚大陆的人们就将佛教经文、佛教经典故事图画以及菩萨佛像刻画在贝多罗树的树叶上,因此把这样的佛教经文或图案称为“贝叶经”。
贝叶经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先将贝多罗树叶片用锋利的刀修割成大小相同、边缘光滑整齐的形状。然后三至五片卷成一卷捆好后放入锅中蒸煮,蒸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皮脱落。一般要煮半天时间,直到贝叶变成淡白绿色。再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脱落的表皮。然后将贝叶压平晾晒,再收起来让它通风一段时间。晾晒、通风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使贝叶太干燥而碎裂;也不能太短,没有干燥好的贝叶容易霉变生虫。晾晒、通风的程度只有经验丰富的工匠才能掌握好。这样贝叶才算初步制作完成。
接下来就要制作保护贝叶的木匣。木匣有上下两片,长约一尺半,宽约四寸,距木匣两端约半市尺处各钻有一个小孔。把制作好的贝叶按500~600片的规格整齐地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固定。然后用专门的锥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用线绳串联起来。最后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将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
最后就是刻写工作了。用专门的铁簪子将佛教经文或其他文献、佛教故事等用自己提前想好的文字或设计好的图案刻画在贝叶上。刻好后,用植物油掺锅底的黑烟灰,涂抹于刻好的文字上。等一会儿再用湿布轻轻擦拭一遍。这样贝叶上的字迹中就会渗入黑色的油墨,字迹会清晰显现出来。对于图案类贝叶经,则将天然矿物颜料仔细的着色在图案上,最后涂上保护漆。
最后就是给贝叶经涂保护漆了,也是制作贝叶经最关键的步骤。这种保护漆可不简单,它是用高僧大德的舍利子和纯金磨成的粉、还有刻写贝叶经大和尚的血,以及神秘的防潮、防虫蛀的草药提炼物加上天然树漆调和而成的。装订成册的贝叶经,会在每一片贝叶经两面涂上薄薄一层没有添加颜料的保护漆,在四周边沿会再涂上一层添加了颜料或金粉的保护漆。等保护漆干燥后,一部古朴、大方、美观的贝叶经就制作好了。这样的贝叶经不但字迹清晰、图画颜色鲜艳,而且擦不掉抹不去。由于经过水煮、风干以及涂抹保护漆等特殊工艺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不干裂,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原因。
贝叶经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的原产地在古印度,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一带。我国著名的玄奘法师从西天取经,带回的657部经书中就有大量的贝叶经。在历经千余年的宗教斗争和历史变迁之后,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教在古印度早已销声匿迹,贝叶经也同佛教一样,已经没有几片在南亚次大陆存世了。曾经大量从上述地区引进佛教典籍的西藏成了目前贝叶经藏量最丰富的地区,大约70%的贝叶经在西藏地区的寺庙中保存着。贝叶经的制作技术在我国西藏地区和云南傣族地区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因此贝叶经被称为“佛教熊猫”。
目前我国保存的贝叶经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古印度一种地方性文字)等古写本,其中有不少属孤本、善本、珍本。为了加强贝叶经的保护与研究,从2006年起,中国启动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西藏梵文贝叶经普查,初步确定西藏迄今珍藏有梵文贝叶经写本(包括部分纸质梵文、藏文转写本)共1000多个函(种),近6万叶。
自松赞干布立藏传佛教为国教以来,佛教和苯教经历了多次的斗争与融合。藏传佛教经过几次大起大落才确定了今天在藏区的地位。西藏博物馆收藏的这部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是在历经了藏传佛教前弘期、黑暗期的情况下,而幸存下来的不可多得佛教稀世珍宝!对于研究佛学、藏学、佛教历史、佛教绘画、古印度文化和中印文化交流史都有着巨大的价值!
用户评论
哇,我从小就对西藏的文化和历史很有兴趣!听说这本《叶经》可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啊,有机会一定要去博物馆看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古老书籍真是太宝贵了,希望藏在博物馆里能保护好,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文化的魅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西藏博物馆真的太厉害了吧!可以收藏到这么珍稀的文物,这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底蕴深厚啊!感觉自己也更加想去博物馆学习历史知识了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起来《叶经》可是传世的佛教典籍啊,这本藏品应该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了解佛教文化的根源。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赞了!西藏博物馆真是宝库,每次去都感觉能收获很多知识。 听说这个《叶经》还是精美的古朴艺术品,不仅有历史价值,还有文化艺术价值,期待下次参观的时候能够亲眼欣赏到它的雄伟和精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还真没听说过叶经呢,看着图片上那些精致的图案,感觉年代都非常久远了,让人感慨古人造物水平之高啊!真的要去收藏学习一下这些古代知识!或许可以去博物馆看看。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叶经》真的是稀世珍宝,应该好好保护起来,让它代代相传。 听说藏品还有很多其它珍贵的文物,有机会一定要去博物馆参观了解一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博物馆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能够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我特别想看到这本《叶经》,据说它的印刷工艺非常独特,希望以后有时间去参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藏品文物保护确实很重要啊,毕竟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遗产! 希望博物馆能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让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更加安全地保存下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些古代的书籍和文化应该好好研究和传播,这样才能让我们更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底蕴。 比如说像这本《叶经》,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去学习感受它的历史价值!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西藏博物馆的藏品越来越精彩了!下次旅游一定去看一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啊,我还真是对这些文化知识了解不多啊! 感觉应该多关心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比如这本《叶经》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代表的佛教文化等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赞同保护文物的工作,希望博物馆能够继续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展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大家对西藏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 这个《叶经》应该会有详细的介绍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博物館藏品的展览真的很棒! 希望他们能多举办一些关于佛教文化的研究活动, 比如邀请学者讲解《叶经》背后的故事和含义等等!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说博物馆里有很多稀世珍宝,这本《叶经》仅仅是其中之一, 我一定要安排时间去参观,体验其中的历史氛围!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