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探寻领袖的礼尚往来之道:毛泽东的礼节哲学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tyanjiu.com讯】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礼尚往来的国度,“礼多人不怪,不打送礼人”几乎成了所有中国人的共识。送礼不一定是行贿,却容易成为行贿的借口,若任其泛滥,既败坏了社会风气,更会造成行贿受贿的猖獗!
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不做寿、不请客、不送礼、不用人名作地名。1952年8月,毛泽东再次告戒:“一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把工作做好;二不送礼,至少党内不要送;三不敬酒,一定场合可以;四要少拍掌,出于群众热情,也不泼冷水;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
但是,有了规定并不是说就没有人去违犯,对于有人送礼,毛泽东的处理方法也非常灵活,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
二、事后退还礼物。建国以后,毛泽东经常外出巡视,每到一地,总有人送些礼品物件的,都全部退回。
三、必要的收礼(极少数不适合作退还、付款、交公等处理的)。这种情况极为少见,都是些具有象征性人物的小礼品,并且私交也不错,如西哈努克亲王送的公文包、齐白石送的砚台、郭沫若送的手表等被毛泽东留作自用。
四、不方便退还的礼物,付款。湖北云丹山山麓出产一种名叫“水葡萄”的优质稻米。用它做的饭洁白透亮,松软可口,香味扑鼻,而且营养特别丰富。因产量极少(每年仅产数百公斤),自唐宋以来,历代王朝都把它规定为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用的贡米。解放后,农民翻了身,分了地。当地农民于1951年10月把刚刚收到手的“水葡萄”米包出50斤,寄往北京中南海,送给领袖毛泽东。没有想到,一个多月后,他们竟收到毛泽东委托中央办公厅寄来的汇款和一封令人感动的信。信中写道:“钱寄上,以后不要向中央领导人寄赠任何物资,这是我们的党纪所不能容许的。”这一番话,语重心长,掷地有声,清晰地告诉人们:在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公民,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党的纪律。
五、不方便退还,也不方便付款的,上缴国库(比如外宾送的一些珍贵礼物,不可能退还、更不可能给钱)。由于形成了制度,许多礼品未经毛泽东过目便上缴国库。刚开始的时候,有时工作人员认为这些礼物是送给主席个人的, 为此,毛泽东回答说:“不行,这是送给国家主席的。如果我不是国家主席,就不会有人给我送礼了。如果你当了国家主席,他们也会送你的。”语言之深刻、真挚让人动容。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来没想过毛主席还有这么一面,收礼这事儿确实很能体现个人品格和政治立场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毛主席对收礼的态度还挺有意思的,既要注重原则,也要灵活应变。现代人好像可以借鉴一下他的想法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就觉得这收礼哲学还是有点太复杂了,我理解毛主席他想表达的,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没那么容易懂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白了,毛泽东的思想都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这些收礼行为不过是为维护自身权力罢了!别拿他的话来忽悠我们。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的接受礼物的方式都不一样,毛主席的这种“哲学”或许适用于那个年代的环境,但在现在可不太好推广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感觉这篇文章没有说透到底,“收礼哲学”背后的政治逻辑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毛主席这个人还是认同他的很多思想和做法,但这收礼哲学我有点难以理解,太过于抽象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分析到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以及收礼行为在不同时期演变的过程是很全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毛主席的想法确实很独特,但能不能适用于现代社会呢?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多方面考量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文章里的例子挺具体的,让我更容易理解毛泽东的收礼哲学是什么样子的。真的很有收获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始终觉得毛主席这个人矛盾重重,既伟大又充满了争议性,“收礼哲学”也是如此,很难说到底是好还是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觉得这种“哲学”过于主观了,还需要更有客观、更科学的分析来支持他的观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毛泽东这个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确实,从一个简单收礼这件事上也能看到他复杂的思想和策略。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收礼哲学"这个词太复杂了,我个人还是觉得简单的道理更容易理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