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陶瓷艺术血脉:江友桥——陶瓷基因的传承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07 15:42:3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探索陶瓷艺术血脉:江友桥——陶瓷基因的传承者,以及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您是景德镇人,为什么早年选择学习西方的油画,而现在又开始在瓷上作画?

  江友桥:我是土生土长在景德镇人,从小就在制瓷画瓷的氛围里长大,从小看到作坊里的青花,时间久了就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怪,也就没有好奇和敬畏了,甚至觉得很多瓷器所表达的艺术情感无法感动我,我从小学西画,对色彩非常的敏感,所以当时希望到大城市去,到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去感受学习更多向往的东西,于是1993年就去了北京,在北京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但是每年春节都要回到景德镇,每次回到景德镇都会跟以前的朋友、画友交流,发现他们在瓷器的道路上一直走到现在,每年回来他们都会问我,为什么不玩点瓷器,不试着画一下瓷器,但因为春节假期短暂,也就没有专门的安排时间绘画,2012年的春节,休假时间充裕了一些,我就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买了四块小的瓷板,把以往所学的绘画技巧跟景德镇本地新研发的陶瓷釉料一结合,做的很有意思,从这便是一个开端,从这个开端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事情容易上瘾,毕竟是景德镇人,血液里有着陶瓷的基因,所以经过这么一个很短暂尝试,就引发了创作的火焰,从此就离不开了。

  为什么选择颜色釉这样特殊的表现风格进行创作?

  江友桥:颜色釉从古代属于皇家私用品,是官方拥有,在民间是不能用的,一直到建国以后,颜色釉的开发种类都非常有限的,包括当初很多想尝试颜色釉的老艺人,因为材料的贫乏,没有办法做的很细致,在近十年的过程中,科技的发展,陶瓷工艺的发展,釉色的研发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状况,现在卖釉料的材料店里,各种各样有上千种,我所学的东西跟这个时代科技的结合,我认为这是一个点,能够把这种釉料的特殊性质跟我所学的结合起来,但也不是说刚开始做就尝试颜色釉,也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我从最简单的新彩开始,熟悉了差不多四个月以后,才开始尝试颜色釉。

  在瓷上作画跟在纸上作画有什么样的不同?有什么样的困难?

  江友桥:瓷上作画时,釉上绘画跟普通绘画的原理有些相似之处,而釉下则是完全相反的,因为我们普通的红黄蓝绿是很直观的, 而颜色釉的颜料完全是相反的,绘画完成在没烧制之前是完全看不出来效果的,有时候需要一种最黑的颜色,但画上去却是最白的颜色,这样作为绘画来说实践的困难非常大,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练习,不断的摸索才有可能掌握到工艺的特性,这个没有任何途径,必须通过不断的实验。

  那通过实验到熟练掌握大概用了多久?

  江友桥: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

  您是用油画工具在瓷板上绘画吗?

  江友桥:因为材料的工艺特性,绘画工具的使用完全不同以往,因为每一点釉色必须牢牢地牢牢地粘固在素坯之上,烧制之后才能很结实,如果釉料中间薄了,或者真空了就会产生陶瓷最致命的缩釉现象,会出现一个一个的坑,这个是工艺问题,所以没法用油画笔去作画,比如我在北京画画是用大板刷,回到景德镇是要用毛笔,一点一点的,每画一笔是要用毛笔蘸满釉料点上去,因为毛笔吸水性好,瓷板白坯吸水性也好,往往每画一笔就要蘸一次釉料。

  看到您的很多作品都与庭院、墙、门有关,这有着怎样的原因?

  江友桥:这其实是我的《大宅门》系列,因为我九十年代初去北京画画时,整个北京刚刚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三环也才刚刚开始建设,我在北京的四合院住了五六年,也住过很多各种不同风格的四合院,我对四合院是非常喜欢的,也有一定的感情,那现在在瓷板上画四合院,也是回忆当年的感觉,再加上这样的东西在时代的经济大浪潮之中越来越少了,因为要旧房改造也变得越来越少,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印记,我会为这样的消退而感到遗憾惋惜,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技艺能尽可能的多保留一些。

  您的很多画都表现了欣欣向荣的场景,不论是草木还是整体画面风格。

  江友桥:(哈哈)这是我生活的一个习惯,我现在家里住的地方,门口都会布满花花草草,我印象当中,去一个好的大宅院的话,里面的绿色植物都非常的繁茂,所以我就凭记忆和一些生活的喜好去创作,想要以自然的景观去衬托人文的景观。

  您画作中颜色的种类也很丰富。

  江友桥:对的。因为景德镇做颜色釉的人当中,用作装饰性的人很多,但把颜色釉颜料作为油画颜料从事绘画的却很少,我想这也是需要我们年轻的艺术家,尽力的将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大力推进。

  2002年到2012年这十年之间,景德镇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您是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江友桥:是的,这十年是整个陶瓷行业发展的十年,一个国家陶瓷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只有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才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景德镇的陶瓷是千年传承,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鼎盛发展,景德镇的陶瓷在古代的时候只为皇家服务,也就是所谓的官窑瓷。

  而之前景德镇的陶瓷作品多是传统的器型和画风,现在出现了很多现当代风格的作品,很多原本画国画画油画做雕塑的艺术家也参与到了瓷器的创作中来,以及一些日本人,欧洲人也来这里进行瓷器创作,这也是体现了我们景德镇的一句老话“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一个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各式各样的艺术家,只有这样才会把一潭死水搅活,如果只是固守本地的传统,那么陶瓷的发展空间和眼界也会越来越萎缩,只有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陶瓷才会稳固健康的发展。

用户评论

嗯咯

哇,看完这篇文章我都被这位艺术家深深吸引了!说他把血统当做灵感,还真是太酷了吧!感觉他的作品跟自己内心一样有溫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城°

我一直觉得陶瓷很有艺术感,但这篇文章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血液里有着陶瓷的基因”这种说法。江友桥的作品充满故事,让人忍不住去回味和探索其中的含义。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过试用期的爱~

我觉得这个标题太吸引人了!陶瓷?还有这种“基因”?好奇 banget! 赶紧去看一看这位艺术家作品是什么样的风格。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ゞ香草可樂ゞ草莓布丁

我虽然不是收藏家,但我对艺术还是有点了解。江友桥的作品很独特,这种“血液基因”的感觉真的能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如薄纱

说他“血液里有着陶瓷的基因”,这说法有点夸张吧?我觉得很多艺术家都受自身经历和环境影响产生灵感,没必要用这样的词表达。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年华

最近迷上了陶瓷工艺,发现越来越多优秀的艺术家也开始加入这个领域。像江友桥这样把艺术融入生命中的,真的让人敬佩!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容纳我ii

这篇文章让我对陶瓷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它也蕴藏着这么多故事和情感。以后有机会我也想去看看江友桥的作品。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炙年

文章里提到的“基因”听起来有点像噱头,但我还是要相信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风格,这种东西无法用简单的词语去定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世晨晓。

我一直觉得艺术应该能够触动人心,而江友桥的作品好像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虽然我并不懂陶瓷的材质和制作过程,但他的作品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我也很想探索一下这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看看他用这种“血液基因”的方式创作了什么!希望有机会可以去欣赏一下他的作品。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隔壁阿不都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很能吸引读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江友桥和他的作品的信息。但是有些地方的语言可以用更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这样会更加生动有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